最美四“阅”天|我与两册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 全球聚看点

齐鲁壹点   2023-04-22 16:30:27

我与两册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

文|驿运隋唐


(资料图)

每天晚上,只要时间允许,我总要到书房坐一会。其实所谓“书房”,不过是房间一角的一个书橱属于我罢了。我坐在藤椅上,望着书橱神游万里,兴致来了就打开橱门,随机拿本书翻阅几页。

我书橱里书并不多,除了几本经典作家的经济学教科书外,大多为政治类、文史类书,从版本学上看不值一提,价值不高。

这些书中,我最在意的是老爸给的两册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。下班回到家,只要看它们还静静地呆在原地,我的心绪便不由得平静下来。这套书应为八册,没集全,仅有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和第六册宋辽金时期。谭其骧先生主编,1982年10月第1版,1982年10月上海第1次印刷,地图出版社出版,印数不到两万册。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,除纸张发黄发黑外,这两册书没大的变化,品相为八成新。

时间上溯到三十多年前,大概是1986年,其时我七八岁,上小学二三年级。父亲当时的年纪跟我如今差不多,四十五六岁,上有老下有小,正是最困难、最狼狈的时候。爷爷奶奶得赡养,家中的衣食住行、人情往来、子女读书都需要花钱。那时大姐在巢湖上卫校,二哥在县城读高中,二姐在村里念初中,妹妹也快要入小学了。父母没有别的能耐,土地的产出仅能维持温饱,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,好在大哥已在村里的农行上班了,能帮助父亲略微减轻些负担。

我模糊记得,那年暑假期间,父亲的一位当时在村里初中任副校长的朋友—我应该称呼其为大爷—经常来找父亲聊天。两人一坐,抽烟、喝茶、闲谈,就是大半天。后来他带给父亲很多书。炎炎夏日,父亲常常伏在桌前,煤油灯燃烧到深夜,汗水湿透了衣衫。

新学年开学后,父亲换上母亲请人做的新衣裳,胳膊下夹着几本书,到村里的初中去代课。父亲讲的课程是从初一到初三的历史、地理和生物,每天排得满满的,晚上要陪着学生、或备课、或值班,不得休息。

我们村当时是乡政府驻地,有完整的小学和初中,周边十来个村庄的孩子磕磕巴巴读完小学,都要来我们村上初中。那时的农村,小学五年初中三年,并不是彻底的九年制义务教育。初一有四五个班,初二有三四个班,初三有两三个班,整个初中所有学生大概有五百人。岁月变迁,随着年龄和花销的增长,学生越来越少。原因很简单,逐渐长大的孩子能帮家里干农活了。成绩不理想,考中专或高中无望,与其在学校里调皮捣蛋白花钱,不如退学回家早点干活挣钱。总量不变的前提下,缩减支出就等于增加收入,农民这点常识还是有的。新学期开学时,老师总要给还能呆在学校里的学生们重新分班。

等到几年后我读初中时,才知道历史涵盖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,地理有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分,生物学包括植物学、动物学和生理卫生。

现在回想,父亲那一两年真的很苦很累。他总是忙忙碌碌,白天忙着上课,晚上在煤油灯下备课、批改作业,还要抽空刻钢板、印刷试卷。地里的农活只能由母亲来干,或者等周末时父亲去干。

多年后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说,作为一个高小毕业、百善农中仅仅读了一年的农民,那时去中学里代课完全是赶鸭子上架。一切都要从头学起,摸着石头过河。没别的法子,只得反复地看教案和参考书,自己弄明白了才能讲给别人听。幸亏父亲年轻时喜欢看书,在同龄人打牌、抽烟、聊天的时候,他尽量去收集一切村里能够找到的闲书看,十几年的积累才能硬抗下那两年的代课生涯。

大姐那时在巢湖上中专,学校有补助,大姐吃得少,除了寒暑假的往返路费,基本上不用家里花钱。二哥在县城读高中花销很大,再怎么省吃俭用,也得每月从家里拿钱。父亲说,他从学校会计手里拿到的第一个月工资是30元,留下5元吸烟,再给奶奶5元量油买盐钱,剩下的20元全给了二哥。奶奶体谅父亲孩子多、辛苦,不愿意要,父亲说这是儿子孝敬的,家里总得有点钱不是。干了一两年,代课老师的工资始终是30元,不够家中开销,父亲便自动离职,去寻找别的生钱门路。

虽然是代课,在学校里打短工,但父亲工作认真负责,很得学生的爱戴,老师们对他的评价也很高。当时的校长复姓欧阳,用老家的土话说,是一位作风正派、值得尊敬的好人。他曾经劝过父亲很多次,说先耐得住寂寞蹲得住冷板凳,一有机会就帮助父亲转为民办教师。前景虽好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家中负担实在是重,父亲还得设法弄钱给孩子们交学费,就谢绝了欧校长的极力挽留。作为交情比较好的同事,父亲曾经请欧校长到家里吃过饭喝过酒,我模模糊糊中还有印象。他退休后到县城居住,如果还健在的话,如今也该九十岁了。作为侄子,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。

父亲在村中学代课两年左右,离职时带回家几本书,大多是初中的历史、地理和生物课本。欧校长知道父亲喜欢看书,曾经给父亲推荐过一套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的《二十四史》,大概有二百多册,“得拉一平板车”。欧校长说学校图书馆没经费,无法购买,父亲如果想要,他可以帮忙讲价,能尽量的优惠。父亲看了看价格,得一年多的工资,反复想了想,就放弃了。十几年后,我上大学时在图书馆里见过这套《二十四史》,满满的占据了好几个书架;但因我学的不是历史系,竖排的繁体字看得我头晕脑胀,草草翻阅了事。

父亲带回家的书中有两册谭其骧先生主编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1982年首版首印,定价分别是4.65元和5.45元,价格就今天来说也不便宜,更何况是四十年前呢?父亲当时见到的已不全,只有两册。因为教历史要备课,需经常使用,这两册书就由他保管。后来,这两册书被父亲珍藏,有空时就拿出来看看。我工作十来年后,才鼓起勇气问父亲要这两册书,父亲毫不犹豫就给了我。我也准备将来传给女儿,当然,如果她稀罕、不嫌我呱噪的话。

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谭其骧先生主编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都明白它对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性。它是一套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,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。它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,包括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,主要的河流、湖泊、山脉、山峰、运河、长城和海岸线、岛屿;除中原王朝,还包括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,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、政区、城市、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。煌煌八巨册,所有的地图都以今天的地图为底图,分色套印,古今对照,并附有地名索引,便于查找。

受父亲的影响,我打小就喜欢看书,但受环境所限,整个村子也找不到几本书。没有课外书,我就翻阅哥哥姐姐的课本,因为都是汉字。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,一遍看不懂就看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。好多知识点,读得多了,自然就记住了。比如《岳阳楼记》,我现在还能背得大半。大学时,图书馆一进门就是个大屏风,名家书写的繁体竖排的《岳阳楼记》,我印象极深。

小时候,每年春节写春联,父亲最喜欢写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但在门户上贴春联时,却没有这几个字。我初始不懂,随着年岁渐长,方明白一二。父母如今已年过八旬,所幸身体还很康健,在老家还能自个照顾自己。

我在县城上高中时,最大的理想就是读个本科,最好是中文、历史、地理专业,毕业后当个高中或初中老师即可。那时对大学的想象就是有个很大很大的图书馆,有好多好多的书可以借来看。但为稻粱谋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,我高考时选择了经济学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骨干骨感。到现在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,我并不成功,没能混个一官半职,仅仅是有个吃饭的饭碗罢了。

上班后,自己有了工资,可以自由支配,我也曾想买一套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留作纪念。但不好买,即使能买到的也是后来印刷的,或者是影印版,不是首版首印。我又不是历史专业出身,作为业余爱好,懂得再多也不能对工作有所帮助,慢慢也就淡了心思。

读书,尤其是看所谓的闲书,不能有功利性,更多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愉悦自己。书读得多了,会让人清醒、自知、明确方向。但更多时候,因为对现实无能为力,清醒会让人更加痛苦。读书并不能变现,读书的成本却是居高不下,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。

不管怎么说,人生中除了吃喝拉撒以外,有书特别是有闲书可以看,还是比较圆满的。博尔赫斯在《关于天赐的诗》中写道:“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,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,我昏昏然缓缓将空幽勘察,凭借着那迟疑无定的手杖。”

岁月如梭,匆匆而过,人世间没有永恒的幸福欢乐,也没有永恒的痛苦和悲伤。面对平凡人生,每个人都哭过、痛过,正如歌中所唱,“天亮之后总是潦草离场,清醒的人最荒唐”。

看着眼前的书橱,不由得又回想起多年前父亲在煤油灯下苦读的身影。于是,我的眼镜渐渐模糊起来

壹点号驿运隋唐相淮山居
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